2021年09月04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ご械囊饧,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ご械囊饧啡娜缦。
在城乡建设中系统;、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ご,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し旁诘谝晃,以系统完整;ご谐窍缋肺幕挪腿嬲媸到埠弥泄适、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び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だ么,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さヌ褰ㄖ,也要;そ窒锝智、城镇格局,还要;ず美返囟、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国家统筹、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ご兄械淖橹斓己妥酆闲髯饔,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促进历史文化;ご杏氤窍缃ㄉ枞诤戏⒄,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ひ,适应活态遗产特点,全面;ず霉糯虢执、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ご泄ぷ魅谌刖蒙缁岱⒄、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生活,将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使用价值,注重民生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ご泄ぷ,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ご械奶逯苹坪蜕缁峄肪。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党醪焦菇,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ご泄ぷ魅谌氤窍缃ㄉ璧母窬只拘纬。
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等娼ǔ,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ご泄ぷ魅嫒谌氤窍缃ㄉ韬途蒙缁岱⒄勾缶,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
(四)准确把握;ご刑逑祷灸诤。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凳且跃哂斜;ひ庖、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ざ韵笾饕ɡ肺幕、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ご泄餐钩傻挠谢。建立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档哪康氖窃诔窍缃ㄉ柚腥姹;ず弥泄糯、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五)分级落实;ご刑逑抵氐闳挝。建立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等豆芾硖逯。国家、。ㄗ灾吻、直辖市)分别编制全国城乡历史文化;ご刑逑倒婊僖笆〖豆婊,建立国家级、省级;ざ韵蟮谋;っ己头植纪,明确;し段Ш凸芸匾,与相关规划做好衔接。市县按照国家和。ㄗ灾吻、直辖市)要求,落实;ご泄ぷ魇舻卦鹑,加快认定公布市县级;ざ韵,及时对各类;ざ韵笊枇⒈曛九、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编制专项;し桨,制定;ご泄芾戆旆,做好;ご泄ぷ。具有重要;ぜ壑、地方长期未申报的历史文化资源可按相关标准列入;っ。
三、加强;だ么
(六)明确;ぶ氐;ǜ骼啾;ざ韵蟮谋;し段Ш捅匾慕ㄉ杩刂频卮,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明确;ぶ氐愫捅;ひ。;の奈锉咎寮捌渲鼙呋肪,大力实施原址;,加强预防性;、日常保养和;ば奚。;げ煌逼、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重点;ぬ逑制浜诵募壑档耐夤、结构和构件等,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つ芄徽媸捣从骋欢ɡ肥逼诖撤缑埠兔褡、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だ肺幕智睦芳±、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延续历史风貌。;だ肺幕、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注重整体;,传承传统营建智慧。;し俏镏饰幕挪捌湟来娴奈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七)严格拆除管理。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切实;つ芄惶逑殖鞘刑囟ǚ⒄菇锥、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不随意拆除具有;ぜ壑档睦辖ㄖ、古民居。对于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存在安全隐患不得不拆除的,应进行评估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
(八)推进活化利用。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罨美方ㄖ、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び敕⒄孤肪,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九)融入城乡建设。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妥善处理新城和老城关系,合理确定老城建设密度和强度,经科学论证后,逐步疏解与历史文化;ご胁幌嗍视Φ墓ひ、仓储物流、区域性批发市场等城市功能。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の鞯脑,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重点地段建设活动管控和建筑、雕塑设计引导,;ず么澄幕,鼓励继承创新,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强多种形式应急力量建设,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地段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地段、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的;だ。
(十)弘扬历史文化。在;せ∩霞忧慷愿骼嗬肺幕挪难芯坎凸ぷ,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分层次、分类别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在城乡建设中彰显城市精神和乡村文明,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纪念活动、文化年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主题活动,创新表达方式,以新闻报道、电视剧、电视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住房城乡建设、文物部门要履行好统筹协调职责,加强与宣传、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林草等部门的沟通协商,强化城乡建设与各类历史文化遗产;すぷ餍,加强制度、政策、标准的协调对接。加强跨区域、跨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さ戎氐愎ぷ,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十二)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及时扩充;ざ韵,丰富;っ。坚持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建立历史文化遗产;ぬ崆敖槿氤窍缃ㄉ璧墓ぷ骰。推进;ば奚傻娜坦芾,优化对各类;ざ韵笫凳┍;、修缮、改造、迁移的审批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活化利用底线管理模式,分类型、分地域建立项目准入正负面清单,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管理制度,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既有建筑改建、拆除管理。
(十三)推动多方参与。鼓励各方主体在城乡历史文化;ご械墓婊、建设、管理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所有权人、使用人和监管人的;ぴ鹑,严格落实;す芾硪。简化审批手续,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市场预期,鼓励市场主体持续投入历史文化;ご泄ぷ。
(十四)强化奖励激励。鼓励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城乡历史文化;ご泄ぷ?辜ㄐЦ倨兰,及时总结各地;ご泄ぷ髦械暮镁楹米龇,对;ご泄ぷ鞒尚灾、群众普遍反映良好的,予以宣传推广。对在;ご泄ぷ髦凶鞒鐾怀龉毕椎淖橹透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十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城乡历史文化;ご腥粘Q膊楣芾碇贫,市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范畴。建立城乡历史文化;ご衅拦阑,定期评估;ご泄ぷ髑榭、;ざ韵蟮谋;ぷ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类违法破坏行为。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开展抽查检查。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涉及历史文化;ご械奈シㄎス嫘形。加强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数据的整合共享,提升监测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国家、。ㄗ灾吻、直辖市)、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动态监管。
(十六)强化考核问责。将历史文化;ご泄ぷ髂扇肴拿鞒鞘胁馄捞逑。强化对领导干部履行历史文化;ご泄ぷ髦芯迷鹑吻榭龅纳蠹萍喽,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对列入;っ嫉虮;げ涣υ斐衫肺幕壑凳艿窖现赜跋斓睦肺幕、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列入濒危名单,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退出;っ。对不尽责履职、;げ涣,造成已列入;っ嫉谋;ざ韵蠡蛴α腥氡;っ级戳腥氲睦肺幕试吹睦肺幕壑凳艿窖现仄苹档,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作出处理。加大城乡历史文化;ご械墓嫠咚狭Χ。
五、完善保障措施
(十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ご械闹匾庖,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ご泄ぷ鞯母鞣矫娓骰方,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十八)完善法律法规。修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ぬ趵,加强与文物;しǖ确煞ü娴南谓,制定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为做好城乡历史文化;ご泄ぷ魈峁┓ㄖ伪U。
(十九)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城乡历史文化;ご泄ぷ鞯牟普U匣,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依据各级事权做好资金保障。地方政府要将;ぷ式鹆腥氡炯恫普に,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的历史文化;ご泄ぷ。鼓励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资金渠道。
(二十)加强教育培训。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相关班次中增加培训课程,提高领导干部在城乡建设中;ご欣肺幕囊馐逗湍芰。围绕典型违法案例开展领导干部专项警示教育。加强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城乡历史文化;ご泄抑强?辜际跞嗽焙突愎芾砣嗽钡淖ㄒ蹬嘌,建立健全修缮技艺传承人和工匠的培训、评价机制,弘扬工匠精神。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4日 01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